甚至不用稍微注意就能发现,知识付费大潮中,满天飞的是各种自称为「干货」的方法论。

然而它们却往往无法解决用户碰到的问题。这些方法论也许可以算是知识,但却不是全部。

知识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事实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可能因为搜索引擎的全能,也可能是人们天生不喜欢记忆,还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抽象规则的崇拜,我们总强调方法性知识的重要。

就我的观察,千禧一代就已经习惯了只掌握方法性知识,寄希望于互联网随时获取事实性知识。

从经验中不断抽象出规则是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方式。但是,抽象得太高太多,会让我们容易忘记方法的边界,误以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忘了适用条件。边界和条件是建立在足够的事实性知识基础之上的。要想提升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掌握事实性知识才是基础。方法性知识像是内燃机,但是事实性知识是燃料。创新创意来自大量事实性知识的储备和它们之间的连接,这不是方法性知识能够取代的。

互联网可以成为我们的外脑,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在互联网上寻找事实性知识的线索;而这些线索本身,也是事实性知识。也就是说,我们最少要拥有对要解决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才行。这些只能是我们大脑的工作,而无法用互联网来替代。

然而时代变了。滑铁卢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埃文·瑞斯克(Evan Risko)说,科技正在影响我们记忆的内容。「你把需要记忆的东西存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上,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不会触发大脑中的认知能量去记忆它们,这样就导致人们记忆信息的能力被减弱了」。他把这一现象叫做「认知卸载」:「拍照的人将记忆里关于照片的内容卸载,交给照相机,节省了自己的脑部空间,让照相机代替大脑去记忆」。

大脑更倾向于记得路径,也善于把认为已经妥善保管的东西忘掉。解决办法是,把所有需要但是难以记住的东西放到一个外脑中保管,同时记得找到这些东西的线索。善用笔记工具,是今天这个时代的必备能力。

记忆线索也是记忆。基础性的死记硬背是完全必要的。莎士比亚能写出这么多鸿篇巨著,恰恰是因为他在拉丁语的句子和语法上,下了很多功夫。学一个东西必须先有稳固的基础,先学会套路,才可能进行额外创造。基础不牢的话,创造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