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哪些读书 APP 有让你体验很好的特点?
Contents
问题
成为一些阅读软件或者学习软件的付费或订阅用户,比方说得到会员或者是亚马逊无限,在阅读体验上有什么不一样的点?或者是使用了多个阅读软件之后有哪个 APP 有让你印象深刻、体验非常好的服务?
来自:Jing He @ 微信
简短的答案:包月会员服务。
长一点的答案如下。
我深度使用过的读书 APP 不多。这是个原则问题,最终反映在工具上——最后我会说到。
有些功能很有趣。
例如得到 APP,不只可以左右翻页,还可以上下翻页,就像浏览很长的网页那样。这个特征很适合泛读,但是又仅限于手机——电子墨水屏阅读器的刷新太慢了,上下滚动的残影能让人发疯。
例如得到 APP 的笔记可以导出到印象笔记,流程似乎比较顺畅。但是用手机输入读书笔记效率不高,电子墨水屏阅读器就更别提了。最适合写笔记的网页版呢,又不提供这个功能。而且,现在印象笔记越来越臃肿,我已经放弃它很久了。
例如微信读书,有邀请好友组队挑战赢阅读时间的功能。这是个很好的游戏化设计,有助于提高参与热情、培养阅读习惯,但也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
例如 Kindle Unlimited,月费制,书库里有十五万本书,非常合算。但同时只能借十本书。这是个很有趣的设计,但我搞不懂它的意义。是为了更像一个图书馆吗?这没有必要,毕竟电子书不会借出一本就少一本。是为了帮助用户集中注意力吗?似乎也说不通。毕竟人总是容易 FOMO 的——总是担心错过些什么,Fear of missing out。只让用户同时拥有十本书,我猜会让许多读者陷入纠结,花大量时间去借书还书。
例如多看的自动 PDF 裁边,让用户可以在小屏幕的阅读器上看 A4 大小的论文时不那么难受。这个功能 KOReader 做得更好,不只能裁边,还能重排。这算是权宜之计吧,毕竟在小屏幕上看论文不是愉悦的体验。
还有 Kindle 首创、现在似乎已经成为标准功能的共享高亮和批注,像是在图书馆看到别人在书上留下的阅读痕迹。这个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大概是以众包的方式帮读者识别重点,但我觉得很容易让人分心。
这些功能都算有趣,但是,它们其实都不重要。
没错,都。不。重。要。
阅读只是信息输入的途径之一,它要纳入到信息处理的工作流里才有意义。
选书、泛读、精读与笔记、记忆与回顾、理解、应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而现在的读书 APP,大概只能帮助读者完成泛读、一部分精读和一部分笔记的工作。
让我们来逐项看看。
选书
淘宝和京东向潜在消费者精准推荐产品,Facebook 和微博有意设计用户接收的信息流,更不要提今日头条和抖音这样以分析用户偏好为立身之本的产品。
但是,有什么工具、网站能帮你选书呢?
似乎并没有。的确,有一些读书 APP 会向你推荐与当前你看的书类似的书,但是这只能算是早期的推荐系统。这不是产品观念问题或技术问题,而是现实问题:
书可能是最多样化、最个性化的产品,大多数书可能都没有足够的读者数据来作为推荐系统的基础。毕竟人们不怎么喜欢读书——关于这一点,我把几组数据放在本文最后了——大多数实体书的归宿,都是在仓库的牛皮纸包装里度过一段暗无天日的寂寞时光,然后再回收化成纸浆;而电子书呢,则是在各种电子存储设备中等待被格式化,或者随着电子的流失渐渐破碎,化为无形。
别人的书单显然也不适合你;除了那些面向特定用户群的书单外,每个人的书单都是个人品味、兴趣、知识疆域和价值观的结果。
泛读
读书 APP 最适合的用途是泛读——快速大量阅读。
说来有趣,虽然我们都知道读书最大的成本是阅读和实践所需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却总有个不理性的小声音告诉我们书太贵,能不买就不买。这是人的本性,它的确有些碍事。
所以读书 APP 的价值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订阅制,海量书库,看的多省的多。
但其实,应该是读得越多赚的越多才是。以省钱的心态去看书,是因小失大。
现在得到的会员电子书库有四万多种书,Kindle Unlimited 声称有十五万种书——虽然有人曾经爬下书单,发现大概有三分之一左右重复、评价很低、无人读过,但十万种也多得夸张。
毕竟人的一生,大概也就三万天。
不过大多数书完全不值得一字一句看清楚。看看序言或目录、跳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看看;快速过一遍,每页只扫两眼;随机翻几页,然后去豆瓣看看书评;只看偶数页不看奇数页……这些都是可行的泛读方法。对于泛读来说,速读是可行的。
泛读的目的是扩大视野,只要你觉得有兴趣的领域、别人推荐的书、书里看到的书,都可以放在泛读书单里。如果有了上千本不同领域非虚构图书的读书经验,一本十五万字的书能在半小时内读完,并且还能归纳几个重点,写出一两百字笔记。
方便而廉价地获得大量泛读书,是各种读书 APP 最有价值的地方。
真正值得认真读的书、你有兴趣读的书、对你人生道路有帮助的书,三者的交集远远小于三万。
而这些,就要精读了。
精读与笔记
精读是我们从小就用的读书方式。认出每个字,明白每个句子的意思,总结段落大意和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做详细笔记,把金句、观点、案例、数据,还有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记下来。
这是我们被教导的为了学习而读书的方式。不过这种读法,意味着书和我们不是平等关系,书比我们博学、比我们聪明,我们要听从书的教导。
这种方式适合读信息密度高的书,例如某个学科的经典教科书,或者某位大师的神作。
读这些书时,纸质书会更好一些。在读这些书时,往往要频繁翻来翻去,找到上下文之间的印证或者帮助重新理解,而电子书做不到。而且有研究发现,纸质书的手感、气味、颜色等等具体细节会让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恰如手写笔记的记忆效果要比电子笔记好。
不过具体如何泛读,如何精读和做笔记,乃至如何记忆与回顾,如何加深理解,如何选书,有点超出这个问题的范围了。若是你感兴趣的话,我以后再逐一写出来。
开头提到的原则和工具
因为人的有限理性、有限时间、有限资源,所以只求够好的可行解就够了,不必求最优解。
所以我不太会反复尝试多种阅读工具。在工具选择上纠结意义不大。最好和最差的阅读工具对阅读效果的提升也不会有数量级的差距,花精力选书、读书更重要得多。
但是,使用工具时的愉悦感很重要,一般设计精良性能强劲的设备会用起来更愉悦,当然也会更贵一些。不过这是件好事:基于人类怕损失的本能,买昂贵一点的工具,会更不容易放弃。
如果要大量阅读,买个电子墨水屏的阅读器比较好。倒不是伤不伤眼睛的问题——只要注意用眼卫生、频繁休息,手机阅读也是可以的——而是一个随时可用、长期待机、功能单一的设备,会更容易培养阅读习惯。
我自己的工作机是一台 27 寸的 iMac,用它读了不少书;不在工作桌前的时候,则视环境选择不同的电子墨水屏设备。是大块时间还是碎片时间?是在家还是出门?是难读的书还是简单的书?这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都随时有设备可用,有书可读。
最后
这里是关于读书的几组数据,可以对现在的阅读状况和图书市场有个大致概念。
2021 年 4 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摘录几个数据如下:
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为 46083 个,其中成年人样本占到总样本量的 74.8%,18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样本占到总样本量的 25.2%,城乡样本比例为 3.3:1。
2020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7 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 3.29 本。
2020 年我国成年国民中,有 11.6% 的国民年均阅读 10 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有 8.5% 的国民年均阅读 10 本及以上电子书。
这些数据怎么样?而且不要忘了,人们总是倾向于美化自己的行为。
2020 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说, 除主题出版相关门类、学习刚需类以及少儿类外,其余门类均出现下滑;
2019 年销量百万以上的图书品种有 49 种,2020 年只有 24 种;
2019 年销量百万以上的少儿类图书品种12种,2020 年只有 2 种。
2020 年,全国码洋规模为 970.8 亿元——码洋的意思封底上标明的售价,而非实际售价。其中网上渠道码洋规模为 767.2 亿,线下渠道码洋刚过 200 亿。
因为网上渠道和线下渠道打折幅度不一样,我估计 2020 年图书零售实洋大概 700 亿左右。
2020 年,平均每个人在实体书上花了50 块。
平均每个月 4 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