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悖论》 2021 Week 43 读书小结
Contents
菲利普·津巴多 40 岁时就因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米尔格拉姆实验所揭示的人性暗面告诉我们,我们离魔鬼的距离可能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远。
从斯坦福实验以后,津巴多教授开始致力于传播心理学。他编写了著名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开设了“害羞诊所”、激励年轻人从无知和自我膨胀的牢笼中走出,成为自己的“日常英雄”。
2007 年,他出版了《路西法效应》,回顾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始末,以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人在监狱或类似极端环境下会有怎样的行为,终结了这个持续三十五年的课题。然后在第二年他 75 岁时,出版了《时间的悖论》。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他说回顾过去则保守怯懦,展望未来则进取豪壮。而津巴多说,回顾过去有助于帮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前提是能正确地回顾;而展望未来会让我们更健康更有生产力,但也会容易变得冷漠。
津巴多认为偏激的时间观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时间观是以积极视角观看过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以及对未来报以希望。
听起来的确很理想。
在这本书里还附了量表,让读者可以测评自己的时间观。只有先了解自己的时间观,才能有意识地调整。
分类
观念:《时间的悖论》,《窗边的小豆豆》,《混乱》,《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 4 版)》
虚构类:《散散的完满》
这周看的书比较少,只有五本,而且还有两本是之前读过的,一本是非常简单的童话。
四舍五入相当于没看嘛。
创造力往往和混乱有关,怎样才是有益而不惹人烦的混乱?对于一个给课堂带来无尽混乱的小朋友,巴学园的校长是如何因材施教的?用户希望快速找到重点理清逻辑,又要有点新奇;设计师如何实现这样的需求?
这几本书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短评
豆瓣评分:7.2
[美] 菲利普·津巴多 [美] 约翰·博伊德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
六种时间观,六种对待人生选择的方式。
我们只能活在现在,但过去和未来一直在撕扯着我们。迷失在过去,期待着未来,只追求当下的享受,都不是合理的生活方式。
曾国藩有一段话,大意是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津巴多说我们要记得美好的过去,规划合理的未来,切实完成当下的任务,以及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一点享受幸福的时间。
豆瓣评分:8.7
[日] 黑柳彻子 著 岩崎千弘 图 / 2003 / 南海出版公司
啊,小学时在学校图书室看过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女士有学习障碍——当年,也许现在也是,这样的孩子不受一般学校的欢迎。
幸好巴学园不是一般学校,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也不是追求升学率的校长。所以后来,黒柳彻子女士一直生活得很幸福。
小学时看这本书就在想:啊,要是我们的学校也像巴学园就好了。
现在看看,可能不只是我这么想——这本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后,打破了日本图书销量纪录,被翻译成三十五种语言,就是个证据。
但是为什么学校不能都像巴学园那样呢?
大概是因为孩子都没有被视为孩子,而被视为家长的面子、学校的考核标准、以及未来庞大机器中的螺丝钉吧。
豆瓣评分:7.0
[英] 蒂姆·哈福德 / 2018 /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说,适度的混乱有助于创造、提升效能,以及维持心理健康。
我觉得可以按照对混乱的容忍程度把人分成几类:整洁型,一般型,以及混乱型。
依赖日程表生活、践行极简主义的应该算是整洁型;
偶尔跑跑题,偶尔把衣服胡乱塞进衣柜的,应该是大多数人,也就是一般型;
完全随心所欲的,甚至让前两类人有些恼火的,是混乱型。
这三类大概也是理性和感性的比例吧。
放在商业世界里,有明确规范和流程的成熟大公司应该是整洁型,正在挣扎着发展的创业公司是混乱型,其他是一般型。或者,海军、海盗,以及其他。
随着公司发展壮大,海盗慢慢变成海军;但是海军跳槽到海盗那里,怕是不大容易适应。
对于个人来说,虽然理性判断是主流,但偶尔混乱一下,可能也没什么不好。
豆瓣评分:8.6
Robin Williams / 2016 / 人民邮电出版社
对比:避免页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
重复: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
对齐: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当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
亲密性: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
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这样朴实无华。
豆瓣评分:7.9
[日]山村暮鸟/著 小满/绘 / 2019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说是童话,但其实是成年人才能懂的啊。哪有什么完满?但是在不完满中努力去寻找完满,这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