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除过专业发展方面的书,应该如何去寻找自己精神层面所需要的书籍?如何去高效读书?应抱着怎样一种心态?

回答

这几个问题有点复杂,恐怕没有公认的正确答案。个人观点如下,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TL;DR 太长不看:

  • 找一本公认好书做起点,从这本书里找下几本书,速览;

  • 最高效的读书,是每句皆有所感所得。但这只是个理想;

  • 抱着吃饭的心态,不求一口吃成胖子,但是要营养均衡;


首先,去走小径分叉的花园

问题中说要寻找自己精神层面所需要的书。那么,什么是精神层面的需要?

我想,精神层面的需要可能包括三个方面。这是人的共性,是本能决定的。

  • 追求快乐;

  • 避免痛苦;

  • 解开困惑;

的确,在电影和电视发明以前,书籍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给读者带来快乐。当年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系列发表在《海滨》杂志上,就说明了这个「历史上最伟大侦探」系列的初始定位。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为人们带来快乐已经变成了巨大的产业,从主题公园到电影电视游戏和短中长视频,都在拼命达成这一使命。在这些新生代竞争对手的声光刺激面前,要靠想象来构建场景的书籍毫无还手之力。

避免痛苦的形式和追求快乐差不多,两者很容易混淆。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要快速完成工作好去玩游戏,就是追求快乐;要是拖延工作来玩游戏,那就是避免痛苦了——中国网民平均每天花73分钟90分钟在抖音上,是获得了快乐的一个半小时,还是只是从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中逃离了一个半小时呢?我觉得很可能是后者。

所以,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看书,大概只剩了解决困惑这一种用途。困惑来自于不理解,合适的书会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想法,理解行为,理解规则。

「如何看待……」是知乎上的一大类问题。居然要别人来告诉自己该如何看待某个事物,这真让人伤心。构建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产生自己的观点;而要产生自己的观点,又需要三观做基础。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听起来像是陈词滥调,但它是我们人格稳定的基础,是对世界、自己和他人、重要事情的核心观念。使这些观念保持一致很重要,它构建起人生意义,设计出看待生命、宇宙和一切的视角,构建出我们的自我。

嗯嗯,「寻找自我」很流行;但自我不是能找到的,而是环境影响和自己有意识构建出来的。 所以,寻找自己精神层面所需要的书籍,就是去找那些能够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视角、观点的书。

这些书不多,其中真正有帮助的更少。大脑天生不喜欢思考,因为思考在大脑看来只是白白耗费能量。所以真正的思考并不多见,而能流传下来的更少。不过幸好它们会构成一个网络——毕竟思考也要有其源头,而源头往往是他人的思考。所以,这其实是个图的问题;我们可以任选一点开始遍历。找一本好书做起点,记下这本书中赞扬、引用过的书和作者,这就是下一步的书单。

我们都需要先从大众口味出发,然后慢慢构建自己的品位。看看豆瓣 Top250 书单,找一本看起来顺眼的非虚构书做起点;如果发现不合自己的口味,那么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就好。

我们的阅读历史,就是探索小径分叉的花园,探索人类积淀了三千年的智慧迷宫。这只能交给时间。


其次,看书和看视频有区别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高效读书。那么,什么是效率?效率和效能有什么区别?

所谓效率,就是正确地做事,成本尽可能低而收益尽可能高。实用类的书——例如《母猪产后护理》或《电视维修一百问》——可以追求高效,而且应该追求高效。

但是,如果要获得技能进步,了解某种具有确定答案的东西,通晓某个具体的操作规程、方法、工艺,那么也许不该看书。看视频是更好的选择。简单的实际操作和演示会帮助人们解决困惑已久的技术问题,这是书籍没有办法提供的。

而且现在的视频也开始追求效率了:热力图展示了其它观众感兴趣的地方,一些视频还会在播放进度条下给出文字简介,让观众可以方便跳转。

如果要学习实用技能,视频的确会更高效一些。但是视频在帮助构建自我这个问题上,很难给出好的答案。

视频会轰炸视觉和听觉,会向你灌输观点,会让你误以为那是自己的思考。构建自我需要大量的深度思考,这只有看一些好书才能获得。

而读这些书是很难做到高效的。

毕竟,高效的基础,是有了已经明确定义的目标。而构建自我是一场未知终点的旅程,任何路都是对的,同时也都是错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效根本无从谈起。

不过,还是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来尽量提升读一本特定的书时的效果。所谓读书的效果,无非是三件事:记忆、理解、应用。记住些什么,理解一些新观点,并且在合适的时候应用它,直到把自己觉得正确的观点变成自己的默认选项,成为自己三观的一部分。

这样的高效,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拆书帮的方法就很好。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读书笔记、卡片笔记、双链笔记、输出倒逼输入等等方法也都很好。

但是,它们都不是灵丹妙药,不会马上见效。读书是一项复利投资,量变才能带来质变,而这个量到底是多少,又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范围、思维能力、人生经验等等等等因素。 赤羽雄二认为,在30岁前读300本书,就差不多能建立健康的自我了。这种说法有着刻板印象中日本人的那种轴劲儿,不过可以做个参考。

还有几个参考。沃伦・巴菲特已经90岁了,依然每天要读五六个小时书。他的好朋友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彼得・德鲁克每过三四年都会选择一个主题去深入研究,让他直到九十多岁时依然思维敏捷。还有Scott Young,一年学完了麻省理工学院四年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的神人。


最后,光吃面包会营养不良

我小时候,上学路上有家新华书店,那是我很喜欢去的地方。和那个时期的其它书店一样,墙上挂着些和书有关的名人名言,像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佚名”。

知道这个“佚名”原来就是韩愈,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当时只觉得这位佚名一定很厉害,能和高尔基挂在一起。

再后来,才慢慢明白,挂在墙上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光吃面包会营养不良,特别是俄式大列巴;书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懒和拼命想把自己搞聪明的劲儿,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用太勤,学习的本质是快乐。

所以,读书的时候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不必抱着什么心态。心态不重要,优先级才重要。

读书的优先级一般不高。人的本能加上从小到大的教育经历,让我们把读书和痛苦差不多划上了等号。就算真的读书了,也往往是为了某些短期任务或收益,然后撂爪就忘。 人们总是会反复跳这种坑的。

所以,要读书,先要找到乐趣才行——不能是热血漫画和网络小说那种乐趣,而是好奇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解决难题的乐趣。有了乐趣,才能让行为自动化,最终变成习惯。

变成习惯就好办了。而如果没有习惯,就只能靠意志力。靠意志力读书,坚持不了多久——这个我们都有经验。

最终的读书习惯,应该像是吃饭一样。也许不记得昨天前天吃了什么,但是的确是吃了饭的;否则就一定会饿。吃的东西也一定是多种多样的,荤素搭配,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都不缺,营养均衡。

如果希望看一本书,就能马上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那就真想多了。每天都要吃饭,但我们不会马上看到红烧牛肉变成肌肉,葱花油饼变成脂肪。但是时间长了,我们每天吃下去的东西会补充我们的骨骼、肌肉、血液、大脑,它们会成为我们整个世界的基础,它们不断地构建和重构我们。

读书也是一样。


推荐几本阅读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以理解为目的的读书。

《别闹了,费曼先生》:该如何真正理解。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大神眼中的世界。

《穷查理宝典》:以整体视角理解世界。

《奇特的一生》: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清空大脑,才能吸收新东西。

P.S. 别搞错了重点

我们要理解一件事:书这种东西,只是在资源匮乏时代所产生的低技术产品。它不是万能药,往往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看书只是一种行为,和大多数行为并没有高下之分。

获得不同的内容,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看书并非唯一选项;在大多数问题上,恐怕也不是最好的选项。

所以不要把看书看得太重要。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是为了获得一些观念,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真正的困惑,是为了改变,为了更接近自己的理想状态。

所以,先有困惑,再去找这个困惑的解决方法。如果没有困惑,看什么书都没有用;而有了困惑,就会发现学习无处不在,并不限于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工具,以及特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