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直认为时间很重要,但是总感觉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率,该怎么办?

回答

这的确是个普遍困惑,普遍到已经有了一个细分类别,叫做“时间管理”或“个人生产力”。市面上有数千种书、数百种方法和工具都在尝试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它们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动机和努力。 不过我要先假设一下:你谈到的“效率”指的是脑力劳动的效率,即记忆、理解、创造智力产品的效率,而非体力劳动的效率。

TL;DR 太长不看

  • 我们总会低估任务难度;
  • 我们总会高估意志力;
  • 我们总会高估专注力;
  • 我们总会高估脑力;
  • 对高效率的极致追求是错的;
  •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考虑改进;

首先,我们总会低估任务难度

人们在估计任务完成时间时,总会过于乐观。这叫做“计划谬误”,我们在项目管理课程中谈到过。即使考虑到这种谬误,人们的估计还是会过于乐观。本性如此。

这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最大不同,也是智力工作成果难以衡量、智力工作者难以管理的根本原因。

我们曾经谈到过计划评审技术的时间计算,但是它还是太过乐观。90%以上的软件项目都会超期,就是个证明。

一个更好的估算方法,是先设想一个悲观时间,再乘以3.14。这是个有趣的证明题,不妨试试看证明一下。


其次,我们总会高估意志力

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我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每天高效率工作八小时,但其实做不到。

当我们要做不想做的事情时,会消耗意志力。过去普遍认为意志力是有限的,而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这是自我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不过现在这个观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办法像是驱使身体般驱使大脑。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心烦,直到不得不放弃。

人的意志力很脆弱。的确有些方法来帮助提升意志力,来让我们持续工作时间更长一些,但那超出这篇文章的范围了。


再次,我们总会高估专注力

大脑高效工作的基础,是专心致志,心无杂念。最好的高效状态是心流状态,但是很难达到。大部分时候,工作时的状态或者是烦躁,或者是无聊。这两种状态都会大幅降低效率。

而且,人并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婴幼儿可以集中注意力几小时,但是成年人最高也就能集中一小时,而且会相当疲惫。现在由于大量打扰和频繁注意力切换,人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正在缩短。

《番茄工作法》设置的集中注意力时间是25分钟,但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不过当然,这也是可以练习的。


再再次,我们总会高估脑力

大脑大概重三斤。这个家伙是个耗能大户,消耗人体约五分之一的能量;还极为挑食,在健康时只吃葡萄糖。

但是它的性能却很糟糕。和计算机做类比的话,它的硬盘很不可靠,容易丢数据;CPU性能也很差,处理速度慢且容易出错。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存很小,容易占满;但又没有使用硬盘代替内存的技术。

大脑的内存叫做“工作记忆”,和内存一样是个数据中转站。短时间内大量使用工作记忆会快速塞满,然后大脑就会罢工。补充点糖也许会有帮助,但是工作记忆并不会马上清空,只能等。

所以,无论我们是尝试记忆、理解还是创造,都受限于大脑的先天硬件条件。这也同样不是美好的愿望可以解决的问题。记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进提升,但是工作记忆是出厂配置,没法换。


对高效率的极致追求是错的

经过长期训练的话,人每天能以最消耗脑力的方式集中注意力工作四个小时,就已经远超常人。如果你看过《奇特的一生》,就会发现柳比歇夫在那样的雄心壮志、那样的长期训练下,每天最多也不过能全力工作五个多小时。

我猜这个结论恐怕不是你想要的,是吧。

不过,想要追求高效率本身没有错,错在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

那么怎么打破这种期望?记账。

记一个月时间账,就对自己的脑力、专注力和意志力心里有数了。持续记账持续改进,慢慢就会有所提高。

另外,把时间用工作塞满和高效率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想要获得高效率,并不能将所有时间投入工作,这样会适得其反。如果想要高效率研究、高效率记忆、高效率创造,那么充分的休息、充分的娱乐、充分的运动和充足的营养都是必要的。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体力工作者的高效率是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最有效利用时间;但是在知识管理者的时代,高效率意味着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拥有不受打扰的时间,可以持续专注。

听起来好像有些浪费时间,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的时间可以分成几类:维生时间、长期投资时间、工作时间、回顾与展望时间。这些都不可偏废。

所以大概算一下就知道,如果一天能专注地工作四小时,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考虑改进

不过当然,即使是专注地工作,也有效率高低的分别。效率来源于工作思路、流程、工具、方法,这些永远都是可以改进的。

人是一个信息系统,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所有智力活动都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经由我们基于个人世界观、知识储备、认知观念的加工处理,再向外界环境输出。

这三个大环节都分成更多更小的环节,也往往会有更好的方法和工具。列出几条来举个例子吧。

输入大概包括阅读、看视频、听音频、与人聊天。如何快速找到重点?如何寻找最能解决自己疑惑的作品?和人聊天时如何获取有效信息?

处理大概包括整理笔记、构建思维模型、建立学科框架、搭建知识结构等等。这需要大量困难且重要的前期工作,直到养成思维习惯。

输出则是与他人沟通。如何快速输出内容?如何让内容简单易懂且拥有信息增量?通过什么渠道能获得最大反馈?哪些内容适合在哪些渠道发布?如何维护和内容用户的关系?这些都是手艺,是需要大量时间来打磨的。

这只是粗粗拆分了一下。按照这种思路,显然可以拆分出更多的部分,提出更多问题。


推荐几本阅读起点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上次推荐过,这次继续推荐。了解自己的能力,才能了解自己的效率。

《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这本书上次也推荐过。这本书开创了GTD生产力流派,倡导关注思维,集中注意力完成当下的任务。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这是很好的修炼。

《深度工作》:在做智力型工作时,越专注越有效。

《硬派工作》:要想提升自己的效率,需要付出压倒性的努力。

《精力管理》:越是困难的工作,越需要充沛的精力。如何获得充沛的精力?

《快速阅读》:行之有效的信息获取术。

《卡片笔记写作法》:构建第二大脑的方法。

《金字塔原理》:一个简单易用的思考框架,要点是MECE。

《风格感觉》: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角度探讨内容输出的基本规律。


P.S. 别搞错了重点

相比于效率,我们更该关注效能。

效能回答的是“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效率回答的是“如何做得又快又好”。

效能在前,效率在后。不考虑效能,效率越高越糟糕。

与提升效率相比,更重要的是选出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而且坚定不移地去做它们。在没有判断清楚什么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之前,是不应该谈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