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这件小事 2022 Week 14 回顾
Contents
钱钟书先生的 《管锥编》 连贯中西旁征博引,密度大到难以呼吸。恩里科·费米 每周和学生们开会,对任何物理问题都有个标准答案:“我写过和这个有关的笔记……”。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除了是作家之外,还是贡献卓著的蝴蝶研究者;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给蝴蝶分类,他都做了大量笔记。近两年突然广为人知的德国社会学家 尼克拉斯·卢曼 ,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迹是记了十万张 卡片笔记 , 一生写了近六十本书。
做笔记不是在书上划线,不是复制粘贴,不是收藏,不是稍后再读,是反复记忆、理解、应用后凝结的结晶。
做笔记是获取、筛选、记忆、理解、连接,然后输出。笔记是脑外之脑,是独属于个人的知识网络。
做笔记是高难度智力活动。笔记不是思考的结果——它本身就是思考。
这和工具关系不大。无论是 纸质卡片 、 笔记本 , 还是 Obsidian 、 Roam Research 、Notion 、 Craft DEVONThink 或 TheBrian , 它们都代替不了总结、提炼、连接的思考过程。
钱钟书先生在 《围城》 里露了一小手,不过却把笔记安在了李梅亭身上:“箱子内部像口橱,一只只都是小抽屉,拉开抽屉,里面是排得整齐的白卡片,像图书馆的目录。他们失声奇怪,梅亭面有得色道:「这是我的随身法宝。只要有它,中国书全烧完了,我还能照样在中国文学系开课程。」这些卡片照四角号码排列,分姓名题目两种。鸿渐好奇,拉开一只抽屉,把卡片一拨,只见那张片子天头上红墨水横写着「杜甫」两字,下面紫墨水写的标题,标题以後,蓝墨水细字的正文。鸿渐觉得梅亭的白眼睛在黑眼镜里注视着自己的表情,便说:「精细了!了不得——」自知语气欠强,哄不过李梅亭,忙加一句:「顾先生,辛楣,你们要不要来瞧瞧?真正是科学方法!」”
钱钟书先生不用卡片,不过他的笔记记了 五麻袋 , 大概十万页。
本周的成果
本周的改变
- 斜方肌恢复向好
- 稍微改进了一下工作流程,效率提升了 20%
做得还不错
- 规律饮食,没有胃痛过
- 虽然减少了运动量,不过还是在运动
- 提前终止了一个正在变成坑的合作。第一印象果然没有错
做得不太好
- 睡眠不够规律
- 在碎片信息上花了太多时间
- 运动量不足
下周的目标
- 继续固化日程,争取达成 80%
- 准确统计睡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