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与可复制 2022 Week 15 回顾
Contents
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其能力超卓,无法复制。一个人可以熟记 三十六种戏剧模式 , 可以学会所有剧情构建技巧,可以掌握所有叙述诡计,可以列出最详尽的人物小传,却无法一定成为天才小说家。
如 斯蒂芬·金 所说,作家分为四类:坏作家、称职的作家、好作家,以及天才。“在大多数作家上面 ── 是莎士比亚、福克纳、叶芝、萧伯纳和尤多拉·韦尔蒂这些人。他们是天才,是造物的神来之笔,他们的天分非你我所能明了,更不要说获得。见鬼,大多数的天才自己也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人工智能尝试复制这些能力。20 年前,侯世达 的 《如聆巴赫》 , 讨论计算机作曲带来的启示。那时,深度学习 还不受重视;今天,机器已经能创作出足以乱真的艺术作品。
但依然是黑箱。人类甚至无法理解深度学习模型是怎么做到的。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对人工智能研究者来说,这都不是好消息。
显然,为了提升效果和效率,人们应该将行为拆成明确模块,将其固化下来,再逐一改进。理想状况下,它们应该简单到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达成同样的成果。
但这无法实现,因为起作用的不仅是 外显知识 ,还有更重要的 内隐知识 。退而求其次,人们应该将日常活动拆成模块,量化、优化,减少精力消耗,提升精力投资回报率。
听起来有些死板,但既然工厂和军队能用这种方式提升效率,个人应该也可以。事实上,的确有人做到了。
《用系统来工作》 豆瓣评分不高,不过其实是本好书。《清单革命》 评分也不高,但其实也是本好书。评分不高的原因,我猜是因为人天然反对固化的流程,且认为自己聪明到无需看起来极为简单的工具的帮助,如 核检表 、流水线,以及 PDCA .
本周的成果
- 对工作有了点新想法,推演了一下,应该还行
- 看了一点杂书,连接了几个想法
本周的改变
- 早起变得更容易了
- 大致做了一下阅读分类,以后按类看书
- 意识到为未来做的准备远远不够,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做得还不错
- 耐力和力量有提升
- 重建运动习惯顺利
做得不太好
- 睡眠质量不够好
- 产出不如预期
下周的目标
- 继续实现日程表
- 统计准备时间和切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