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法想象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无论我们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写一段程序,或者设计一台机器、做一个实验、展开一段对话,都是已有记忆、理解、认知的应用或延伸。

一般来说,人们想要主动创造的作品,起点都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作家往往写自己想看的书,开源软件往往源自开发者的个人需要。但是这种需要并不一定能被满足。

所有想要做些作品的人,都是因为有一定的品味,或者最少有一些创作冲动。但是创造者的品味和最终作品之间,有不小的差距。这个差距把人们分成了几类。

拿写文章来说吧。有些人会停留在「我想写东西」的阶段,但是没有行动;有些人会进一步,达到「偶尔一鼓作气写点东西觉得不好便放弃了」的阶段;有些人会再进一步,停在「能频繁写点东西但质量难以控制」的阶段;只有极少数人能最终达到「大量写东西同时质量不错」的阶段。最后一种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作家,而之前的几类,最多只能叫做爱好者。人们一般会止步于爱好者阶段,同时对内心渴望创造的小声音听而不闻,时不时遗憾一下。

但其实,一些作家在他们的书里给出了最核心的秘密,但是很少有人听从。

这个秘密就是:大量读,大量说,大量写。然后大量修改。斯蒂芬·金说写作就像砌墙,从别人的建筑上取得原材料,他说得对。

但是人们往往被吓怕了。人们出于自己的品味,对自己的作品太过挑剔;却没有意识到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长期大量的观摩和练习。我们的品味和判断力,就是在大量沉浸中获得的;而要把品味转成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当然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品味是我们开始创造作品的缘由,也是对自己作品失望的原因。但是,它也是能让我们提升作品质量的唯一驱动力。

不光是写文章。其他事情也是类似。当品味和创作能力不匹配时,先忘掉品味。

在足够的练习后,品味会满意的。

本周的成果

  • 整理了一些笔记
  • 生产效率提升

本周的改变

  • 有氧运动习惯养成
  • 找到睡眠的自然节奏

做得还不错

  • 一项重要工作的工作流打通
  • 运动强度增加了

做得不太好

  • 还是拖延了一项工作

下周的目标

  • 稳定工作流程
  • 设置固定整理笔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