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到抄书 2022 Week 37 回顾
Contents
金克木老先生曾写过一本 《书读完了》 。大家小书,不可不读。第一篇开篇说,「我觉得怎样对付这无穷无尽的书籍是个大问题」,转头给出解决思路:「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老先生的意思是,真正值得精读、吃透的书并不太多——最少在人文历史这个领域是这样。
一书为源,其他皆是衍生、注脚。溯源而行,余不足论。何等气魄!
以前我也曾焦虑如何看书。兴趣繁杂的结果就是不博也不精,少有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总觉得还有更好的——这种心态,大概就是仓鼠症的源头。
不过现在现在心态有了些变化:既然无论如何读不完,那就少读些,精读些好了。找到根源,使劲读。
反正金老列出了中外人文历史的源流跟脚,照着自己的兴趣照着读就是。
这些书被金老称作「浓缩维他命丸」,读不懂怎么办?找「大师」解读版?找少儿版,上 B 站找解读?我觉得,解读版之类可以看看,但是真要读透,可能还是抄书比较合适。
毕竟这种功夫,笨方法才有效。
《朱子语类》 中说「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朱熹的意思是真要懂,要会背。这无疑是下了工夫了;但是拿着书本背诵容易烦躁分心,现代神经科学也证明,背诵时若能调动多种感官则效果更好。所以,还是边抄边背吧。
抄书好处多。 《读书止观录》 中说:「馀亦尝谓手抄有三益:先经抄一遍,于记诵亦易,益一也;可以校书之讹误,收己之放心,益二也;常抄,则手法亦熟,即以当学字,益三也。」
其中「收己之放心」正是我需要的。浮躁焦虑,就要靠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来治。
至于唯一的问题,无非就是花时间罢了。但时间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本周的成果
- 似乎终于赶上了地球自转
- 读了一点书
本周的改变
- 左肩的骨骼筋腱似乎在重建
- 睡眠不足和头痛的绑定似乎变松了
做得还不错
- 又过了一岁
- 脂肪含量继续下降
做得不太好
- 作息还是不规律
- 情绪变化有点大
下周的目标
- 每天都填满 Apple Watch 的三个运动圈
- 每天抄书,日日不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