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显而易见但往往被忽视的事实:书只表现了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部分经验或观点,而且只是那些能够显性化的部分。

对于技术相关的书,这大概不算是个严重问题。但是对于观点、观念性的书,这就是个大问题。毕竟技术类书籍只是关于行为的,而观念是行为的基础;观念出了问题,行为就对不了。

容易发现,观点、观念性的书,是和作者所处时代、文化背景、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密切相关的。即,观念和情境有关;跳出情境来单说观念,就是耍流氓。就像用今天的道德和法律观念去评价古人的行为,这不是犯傻是什么?

所以死读书要不得——根本就是不同的操作系统,输入同样的命令能指望输出一致吗?

更何况,人都会犯错误。某人被吹成仙成圣往往是因为治理和管理角度的考量,而非真正天降圣人言出法随普世真理,如无此人万古如长夜。以一家之言为天下规矩,随便想想就知道有多荒谬。

故,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但是,但是,我们总是要有一个起点的。总要有一个观念体系,才能指导我们的行为;就像是总要有某种价值观,才能让我们的想法落地。如何找到「正确的」观念来作为起点?

可能没有什么「正确的」观念。不过总有一些接近共识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共识往往意味着正确——虽然这种「正确」可能几十年就变一次。

该怎么做就很清晰了:分成两部分就好。

第一部分,是观察自己的观念,和对真实世界的观察结果相比较。 第二部分,是有困惑时,找类似情境下的观念,来帮助修正自己的观念。

如此方能不惑,念头通达继而道心无碍矣。

本周的成果

  • 认真看了一点书
  • 肩膀好像差不多好了

本周的改变

  • 读书的速度放慢了
  • 加上了一点力量训练

做得还不错

  • 生活规律还不错
  • 偶有所得,心情愉悦

做得不太好

  • 在网络小说上花的时间超量了
  • 写字时还是有些心急

下周的目标

  • 继续静心抄书
  • 保持日常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