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说,“悲观主义者通常是对的,乐观主义者通常是错的,但所有伟大的变革都是由乐观主义者完成的。”

他老人家就很成功,也很乐观。《世界是平的》认为全球化会持续,互联网会拉平人们的门槛,让后发国家也有机会和发达国家一起竞争。这样的远景当然让人激动;但是过了近二十年,我们看到的现实并非如此。

当然,这也不妨碍这本书是现象级畅销书,不妨碍老人家凭这本书又拿了一次普利策奖。毕竟乐观主义者更容易成功嘛。悲观主义者正确,而乐观主义者成功。

我觉得,如果想成为一个变革者,可能需要同时兼具悲观和乐观的精神,而且能分清在哪些地方该悲观,哪些地方可以乐观。已回国的某企业家曾在一次英文采访中说,“今天很困难,明天更困难,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这个总结很精辟。

我们都应该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乐观才有希望,悲观才能行动。

所以虽然 AI 袭来,长期乐观;但眼下还是不能躺平,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做,能改变的还是去改变一点。

昨天我新建了一个 Github 库,用来翻译《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Users Guide》。这是一本开源教材, 出版商是 Open SUNY Textbooks,编者是 Greg Bobish 和 Trudi Jacobson。这本书差不多有十年历史了,不过目前看来还是适用的。它主要介绍信息素养的关键概念,还有如何培养相关技能。虽然比较浅,不过用来入门还是挺合适。

在 AIGC 即将大行其道的时代,信息素养比以前要重要得多。知道如何获取可信信息,知道该去哪里获取,知道如何在在信息海洋里畅游而不溺水,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得出结论并展示,会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个人能力。

类似的,学习能力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过饭要一口口吃,事情要一件件做,慢慢来吧。


本文由ChatGPT, Github Copilot 协助完成。图片由 Stable Diffusion 生成。

本周的成果

  • 看了一点书
  • 作息稍微正常了一些

本周的改变

  • 有余力做点事情了
  • 看书能静下心来了

做得还不错

  • 工作都顺利完成了
  • 精力似乎有所恢复
  • 头脑变得清醒了一些

做得不太好

  • 体力还是不足
  • 没能如预想般看那么多书

下周的目标

  • 尝试逐渐早起
  • 按计划阅读
  • 尝试晨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