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老先生在上个世纪就写了大量关于知识工作者管理的文章。他 1999 年在《加利福尼亚管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The Biggest Challenge》,将知识工作者生产力描述成 21 世纪最重要的管理挑战。

他认为,知识工作的特征使其与体力劳动有着根本区别。知识工作者拥有其工作手段(即知识)的所有权,这赋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自主性。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工作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而这种自主性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具备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知识工作的成果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很难用传统的数量指标来衡量。

今天我们谈到的自我管理,及其分支如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直到情绪管理和预期管理,都是这个新时代带来的新问题。

在那本著名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中,他进一步讨论了知识工作者该如何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来提高生产力:学会管理时间、专注于贡献、发挥优势、确定重点并做出有效决策。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外部监督,而来自工作者自身的觉察和改进。

今天我们所知的主流个人生产力体系,如 GTD、番茄工作法、深度工作等,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们试图回应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不确定的工作环境。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的提出者大卫·艾伦将生产力定义为“以最小的压力和负担完成正确的事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认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把时间投入到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二象限事务中。《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认为,生产力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能力”。非常适合备考和学习的“番茄工作法”则强调持续、有节奏的工作与休息交替,以完成的番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生产力。布莱恩·特雷西的《吃掉那只青蛙》理论强调优先完成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以任务的战略重要性为导向,克服拖延,建立积极的行动习惯。吉姆·洛尔在《精力管理》中认为,生产力是有效管理和恢复个人精力,以持续高效能表现的能力衡量生产力。

生产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时间或产出来衡量。有一篇引用不多的论文,跟踪研究了 24 位知识工作者两周的活动,给出了个人生产力的六个主题:工作产出、时间管理、工作者状态、工作态度、影响和收益、复合任务。

这表明,好的生产力体系应该是全面的、个性化的、可持续的,而不是机械的追求效率提升。


本文由 Claude 和 Github Copilot 协助完成。未标明出处的配图由 FLUX-dev 生成。

本周的成果

  • 完成了一项规划
  • 生活开始变得有序
  • 和 Claude 协作完成了一些工作

本周的改变

  • 修改了一些信息流程
  • 尝试了一些新的工作流
  • 运动量多了一点

做得还不错

  • 作息比较规律
  • 有一些新的想法
  • 新的信息流程比过去的强一些

做得不太好

  • 没有怎么运动
  • 容易滑回旧的轨道中去
  • 花了不少时间在闲逛上

下周的目标

  • 保持规律作息
  • 尝试在新的方向上提升效率
  • 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