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不确定时代的个人生产力框架——信息论和控制论视角 2024 Week 52 回顾
Contents
信息论视角
信息论是对信息量化、存储和传递的数学研究,而信息是面向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案。1948 年,克劳德·香农(Claude E. Shannon,一个著名的 AI 以他命名)在一篇名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信息可以被视为一组可能的消息,而通信的目标是通过嘈杂信道发送这些消息,并使接收者在尽管存在信道噪声的情况下,能够重构消息,并且尽量降低错误概率。
信息论是信息时代的基石之一,是我们能够被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包围的原因。我们自己也可以被视为信息系统——稍微抽象一下,我们也可以拆分成输入层、处理层和输出层。
我们接收各种形式的信息输入,包括文本、图像、语音,以及会议、谈话等互动中的信息。输入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信噪比——有些信息高度相关且有价值,有些则是噪音和干扰。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降低无关信息带来的认知负荷。
大脑对输入信息编码、存储、检索和重组,是核心的信息处理单元。这涉及注意力分配、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等认知资源的调度。以及,知识工作还往往需要在多任务间切换,这会产生切换成本。另外,创造性工作要求重组和整合不同信息源,来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不同类型的知识工作者输出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从决策、方案、创意到论文、专利等等不一而足。输出的质量取决于输入信息的质量、处理能力的状态,以及输出通道(如写作、演讲、做 PPT)的熟练程度。而且,输出往往会延迟和累积,而不是实时响应。系统需要通过反馈来优化其运行,我们还需要评价输出。其中包括评估输出结果评估、改进处理方法,以及调整输入源。
大体上,知识工作是通过结构化思考和处理,将混乱的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知识和洞见。这其实是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降低信息熵;而这个过程需要投入能量、注意力和时间,才能对抗熵增——听起来我们才是麦克斯韦妖。
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生产力,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 优化信息输入: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需要考虑输入信息的质量,提高信息输入“性价比”;
- 建立信息过滤机制,提升信噪比
- 选择高质量信息源,降低信道损耗
- 设置信息接收节奏,避免认知带宽过载
- 提升处理效率:在完成同样工作的前提下,花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 培养良好工作习惯,提升处理深度
- 建立有效工作流程,提升处理效率
- 聪明地利用工具,提升处理效率
- 完善存储系统:知识的积累和整理是提升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关键;
- 构建个人知识库,避免大脑的天然缺陷
- 建立定期复习机制,巩固记忆
- 优化检索方式,提升信息获取效率
- 改进输出质量:要提升输出能力,需要有方向有目标有反馈的刻意练习;
- 提升表达能力,刻意练习
- 优化沟通方式,提升输出效率
- 重视反馈机制,发展元认知能力
这些是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生产力框架时需要考虑的内容。
控制论角度
控制论是对循环过程的跨学科研究,最著名的定义是诺伯特·维纳所给出的:“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
从控制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知识工作者视为一个复杂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而我们自己同时是系统的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
容易理解,这个系统是目标导向的。知识工作者需要不断比较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反馈控制来调节自身行为。这种控制过程体现在多个层面:
在战略层面,知识工作者需要设定目标设定和规划路径。这涉及到对环境的感知、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典型的控制回路包括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培养计划等长期调节机制。
在战术层面,知识工作者要处理具体的工作任务。这需要实时监控执行情况,调整资源分配,处理各种干扰。
在操作层面,知识工作者要调节基础的认知过程。这包括注意力分配、工作记忆管理、任务切换等即时控制过程,需要维持关键参数(如专注度、能量水平)在合适范围内。
特别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控制系统,大概像是个机器学习模型。通过经验积累,知识工作者应该能够:
- 优化控制参数,提高响应效率
- 建立更准确的内部模型,改善预测能力
- 发展新的控制策略,应对复杂情况
- 提升系统的健壮性,增强抗干扰能力
这其实是对“某个领域的专家”的另一种定义形式。
同时,知识工作者也是个嵌套的多层级控制系统。高层的目标会分解为低层的具体任务,不同层级的反馈回路相互影响。我们还需要协调这些控制回路,避免冲突,实现整体最优。
而且,还需要考虑人类的特定约束条件:
- 信息处理能力有限
- 能量供应受限
- 响应存在延迟
- 控制精度不完美
这些约束决定了系统必须采取相应控制策略,如:
- 以分层控制来降低复杂度
- 以预馈控制来提前应对变化
- 以容错控制来应对不确定性
- 以自适应控制来调整控制参数
要提升面向不确定时代的知识工作者系统性能,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 提高感知能力:敏感地感知自身和环境的变化,是系统自适应的基础;
- 培养自我觉察
- 完善监测手段
- 建立评估标准
- 加快响应速度:建立系统而非树立目标,建立流程而非依赖灵感;
- 优化决策流程
- 建立标准程序
- 提升执行效率
- 增强适应性:以反脆弱的思路构建生活体系,永远保持多个选择;
- 保持系统灵活性
- 建立学习机制
- 积累应对经验
下一篇,我们将谈谈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如何看待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系统,以及结合之前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适合自己的生产力框架。
本文由 Claude 和 Github Copilot 协助完成。未标明出处的配图由 FLUX-dev 生成。
本周的成果
- 完成了几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 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
- 改进了一点工作流程
本周的改变
- 身体恢复了
- 有几天状态不大好
- 有一些新的想法
做得还不错
- 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工作
- 比较健康
- 情绪比较稳定
做得不太好
- 工作量不足
- 戒烟不顺利
- 拖延比较严重
下周的目标
- 完成工作
- 开始新项目
- 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