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的角度 2025 Week 00 回顾
Contents
系统论的角度
顾名思义,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多个部分组成的凝聚性群体,它的内部可能还有子系统,而外部被称为“环境”。当一个系统表现出协同效应或涌现行为时,它就能“超过其部分之和”。创新,往往就是协同效应或涌现行为的表现。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工作者是一个典型的开放闭环系统。我们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自我调节和学习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提升自己的表现。
大概归纳一下,作为知识工作者,从我们和外界交换信息的角度来看,容易拆分出自身系统和环境:
- 自身:认知能力、知识储备、技能体系
 - 环境:工作环境、社交网络、工具平台
 - 界面:与工具、组织、同事、客户的互动
 
至于我们自身,是个拥有层级结构的系统:
- 物质层面:生理状态、大脑活动
 - 信息层面:知识储备、认知过程
 - 社会层面:人际关系、组织角色
 

这个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
- 能够自发形成知识结构
 - 建立工作习惯和程序
 - 发展应对策略和方法
 - 不断优化和进化
 
系统的各个部分紧密关联。而这往往是在生活中被我们自己忽视的部分,就像只想要减掉某个部位的脂肪一样:
- 身心状态影响认知表现
 - 知识结构影响问题解决
 - 外部关系影响资源获取
 
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地方,使用整体视角来理解和优化系统。
作为一个系统,我们的稳定性依赖于:
- 有效的负反馈机制:知错,知改
 - 充足的冗余度:无论是身体、精神还是资源
 - 适当的缓冲能力:避免紧急事件
 
所谓内核稳定、精神稳定,其实就是这些。实现了这些,我们才会更容易保持正常运转。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正反馈来实现成长:
- 知识的累积效应:持续学习
 - 能力的提升循环:从新手到专家
 - 资源的积累过程:无论是读书、存钱还是参与社交
 
稳定发展和持续成长,系统会自发形成新的模式,无论是工作习惯的养成、知识结构的重组,还是能力的螺旋上升,都让我们又迭代了一次。
而迭代后的自己,就会拥有更好的适应性,也就是面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这可能包括技能更新,可能包括职业转换,也可能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
不过,不要忘了涌现性。单个技能的提升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整体改善——特别是写作。写作能力会提升思维能力,改善思维清晰程度;而这将会影响许多方面。其它的例子还包括有效沟通能力、专注能力等等。
我们是动态发展的系统,而不是静态的个体。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我们应该很容易接受成长型思维而非僵固型思维——即,我们的绝大多数能力都是可以持续改善的。
本文由 Claude 和 Github Copilot 协助完成。未标明出处的配图由 FLUX-dev 生成。
本周的成果
- 完成了一批工作
 - 作息比较规律
 - 重新捡起了爱好
 
本周的改变
- 精力状况不错
 - 开始了几个新项目
 - 效率还不错
 
做得还不错
- 运动量不错
 - 作息不错
 - 工作完成得不错
 
做得不太好
- 一次严重熬夜
 - 一次规划出错
 - 健康计划有点问题
 
下周的目标
- 保持作息规律
 - 实现日程计划
 - 看本好书
 
人生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