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读书 2025 Week 04 回顾
Contents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差异在哪里?当 AI 能够连接互联网,能够知晓人类所知晓的一切时,当它们可以连接摄像头、连接传感器,可以感知(虽然以不同的方式)这个世界时,我们还有区别吗?
这其实是个忒修斯之船的问题。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碳基生物和硅基生物是一样的。更进一步,AI 可能会因为传感器的能力而我们无法感知的东西,进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从而在人类构建的基础上成为另一种在体力和脑力上都更强大的生物。
这样的未来,可能会在几年内到来。乐观一点想,也许我们会被慈爱的机器温柔地照看;不乐观的话就是科幻电影《终结者》或者《黑客帝国》。
那么,学习、阅读,还有意义吗?当我们与 AI 相比再不存在任何优势的情况下?
我觉得依然是需要的。阅读书籍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知识获取,成为构建完整自身的方式。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解开心中的困惑,更是为了更透彻地了解自己,然后有效改进。
世界是由问题串联起来的,并非按照学科划分。我们日常面临的问题,常常跨越多个学科领域,要解决这些问题,只靠学校教育远远不足。
幸好生活中真正的大问题并不多,比如怎样更健康?如何度过充实的一生?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几千年来无数人都曾深入探讨,并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有了前人的积累,我们就不必自己从零开始思考。
有了 AI、短视频、播客和各种浓缩材料,还有必要读书吗?我觉得依然是有必要的。这和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有关。虽说书籍这种载体形式,是低技术时代受技术限制的产物,但对于深入探讨某个问题,或是阐释某个复杂的想法,它的作用不容小觑。书籍提供了一种更具沉浸感、更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组织方式,比“浓缩”材料强得多。这一话题今天先不展开了。
然而,读书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它要求读者具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良好的认知能力、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精准分析和描述自身当前所遇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
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就头疼的原因。但是,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艰苦努力才能获得。思考是有价值的,阅读同样是有价值的。
人类文明的真正危机,不在于AI超越人类智能,而在于人类主动放弃思考的权利,交由 AI 来帮助自己做决定。
本文由 Claude 和 Github Copilot 协助完成。未标明出处的配图由 FLUX-dev 生成。
本周的成果
- 彻底休息
本周的改变
- 瘦了一点
做得还不错
- 作息还好
做得不太好
- 没有工作
下周的目标
- 继续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