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我做了一个小改变:把大多数使用算法推荐的 App 都转移到了一台旧手机上,在常用手机上只保留每日必需的工具——然后沮丧地发现,微信的公众号文章推荐无法关闭。虽然遭受了小小挫折,但还是成功地将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到了三小时以内。

我一直对推荐系统心怀警惕,因为这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战。当看什么、吃什么、用什么,甚至如何生活,都被算法精准推送到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否真的变得更好了?

我觉得没有。甚至我觉得,搜索引擎、推荐算法和 AI 让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认知能力危机,最重要的认知能力正在被这些方便的工具逐步瓦解。

首先是记忆力外包。我们不再记忆电话号码、不再记忆约会时间、不再记路、甚至不再记忆知识点,因为搜索引擎随时在线,AI 还能解释得更好。

但是,记忆是理解的基础,而理解是有效思考。当放弃努力记忆,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停止了思考。《Science》在 2011 年就有一篇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

然后,是体验的判断力转移。想出去吃饭,第一反应是查看点评分数和评论;要买点什么,先翻看用户评价;考虑去哪里玩,先刷一下小红书攻略。这种行为模式看似理性——毕竟每个人都想要性价比——但其实暴露了判断力的严重依赖。

而这意味着我们的判断力是可以容易被引导。马歇尔·麦克卢汉在那本经典的《理解媒介》中认为,媒介不仅传递信息,它还重塑了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影响太过深远,以至于我们的判断标准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吴修铭在《注意力经济》中说,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和判断力正在被精心设计的算法和推荐系统巧妙地引导和塑造,而我们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最后是创造力的退化。AI 可以给出大量方案,快速生成内容,我们只要挑选就好。我们正在习惯从现成的方案库中选择解决方案、倾向于参考已有的设计模板、会先看看 AI 生成的文本建议。在过去两年中,我一直用 AI 来辅助生成内容,结果发现我的写作能力和编程能力迅速下降,导致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也飞速下滑。

1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认知能力正在被逐渐外包。传统上,决定我们日常生活的是常识: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生病该怎么办。决定我们基础竞争力的是技能:编程、做 PPT、在 Excel 中用公式计算数据。而决定我们人生的,是元能力。常识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 AI 来回答,智力工作的技能现在正在被 AI 取代;但决定如何生活、如何做出重要决策的元能力,却不应该外包出去。

这里的“元”字很关键,它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创造和运用技能的能力。它可以用“4C 模型”来概括:

  1. Conceptualization(概念化):能够在混沌中发现模式,创造新的思维框架。这往往需要跨越多学科的洞察。
  2. Critical Judgment(批判判断):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做出决策。这需要对多领域的深刻理解。
  3. Complex Systems(复杂系统):能够理解复杂系统中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循环。这需要多角度的深入思考。
  4. Creative Paradigm(创新范式):能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建立新的认知框架。这需要广泛涉猎、深入理解和连接。

这些能力往往需要通过深度阅读来获得。为什么是阅读?因为阅读是唯一能让我们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对话,探索未知,构建系统化框架的方式。卡尔·萨根说过:“一眼看到一本书,你就能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也许是已经死去一千年的某个人。阅读就是穿越时空的旅行。”

一本书就像一个透镜,让你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为了拓展思维和理解,我们可以拥有一些自己不接受的想法和观点。为了思考对立或不同的观点,暂时放下自己的信念非常有用——“阅读者在死之前可以经历一千次生命,而不读书的人只活一次。”

读书比其他所有媒介更能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在阅读时,我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根据别人的话创造一个宇宙和一个叙事,而不是被强加了一些概念。

最近 DeepSeek R-1 爆火,它呈现的明显趋势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以预见,再过两三年,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上的能力应该会超过绝大多数人,而传统的体力工作或需要精细技能的工作,也会出现机器人竞争者。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需要建立反脆弱的认知体系。“反脆弱”这个概念来自纳西姆·塔勒布,指的是在压力和混乱中不仅能生存,还能变得更强大的特性。我们的认知系统也需要这种能力,在面对信息过载和知识更迭时不仅不会崩溃,反而能够成长。

构建反脆弱的认知体系,需要大量阅读。我们需要用部分精力掌握多领域的思想,构建跨领域的模型,像查理·芒格提出的栅格思维模型那样。

2

合适的阅读方法是第一步。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找一个远离电子设备干扰的安静环境,准备好纸笔,在一段时间内不受打扰地读、写、想。一本好书通常需要读三遍:第一遍快速通读,把握主要脉络;第二遍细读并批注,记录思考和疑问;第三遍则要与已有知识建立连接,形成自己的见解。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对话式”笔记:在页边空白处写下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的论点,记录与其他书籍的关联。

这种方法来自那本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主动的阅读基本上就是在问一个作者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三个层次的阅读:第一遍快速通读,回答“这本书在谈什么”;第二遍细读并批注,探索“作者是如何论证的”;第三遍则要与已有知识建立连接,思考“这些观点对我意味着什么”。这种结构化的阅读方式,才能真正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定期的整合和输出是第二步。每周花些时间做复盘,将一周以来获取的碎片化信息与深度阅读的见解结合起来。可以用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不只是简单地收集和归类信息,而是要建立笔记之间的对话关系,让新旧知识产生化学反应。以及定期输出内容,正如理查德·费曼所说:“如果你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它,你就还没有真正理解它。”有效输出会将知识内化为真正的理解。

在可见的未来,阅读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工作需求,成了一种重建内心的仪式。我们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增进理解,是在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我们得以与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对话,将他们毕生钻研的问题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理解。在阅读中,放弃推荐算法的预测,而去探索未知;不追求精确计算,而是思考意义。

古希腊人称之为“爱智慧”,而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这可能是我们面对技术浪潮时最珍贵的品质——因为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追求,守护住思考的自由与创造的乐趣,彰显了属于人类的独特价值。


本文由 DeepSeek R-1、Claude 和 Github Copilot 协助完成。未标明出处的配图由 FLUX.1 Dev 生成。

本周的成果

  • 完成了一些工作
  • 推进了一些工作
  • 看了一点书

本周的改变

  • 好像体重又增长了
  • 重拾了作息习惯
  • 深度工作的时间有所增加

做得还不错

  • 作息不错
  • 正念练习
  • 电子设备戒断

做得不太好

  • 运动量不够
  • 看书不够
  • 工作效率不够高

下周的目标

  • 维持良好作息
  • 适量运动
  • 开始个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