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点牢骚 2025 Week 09 回顾
Contents
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其实只是花了一点时间与人工智能讨论,然后拼拼凑凑稍微修改了一下,没来得及仔细修改就发了的一篇半成品,在豆瓣上莫名其妙火了。当然,这篇文章在公众号上阅读量不大。
两周前,我随手写了一篇人工智能的回答中可能会被植入品牌或产品,以及这可能给依赖人工智能的人带来怎样误导的文章——这只是随手记录想法,甚至连一篇参考文献都没有——结果在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的阅读量,其中超过 95% 都是通过系统推荐获得的。当然,这篇文章在豆瓣上默默无闻。
而我真正认真写的,那些花了很多时间、查了很多资料的文章,浏览量却非常非常低。无论是公众号还是豆瓣。
推荐系统看不上这些内容。
我们都知道,推荐系统偏爱那些能勾起人们好奇心、激发负面情绪和生理本能的内容。这些情绪往往与生存和威胁相关,大脑会对这类信息更加敏感。对于文字自媒体,就是标题让人感到焦虑、恐惧或愤怒。
于是我们的生理机制和平台的推荐算法合谋,蹭热点、做标题党成了常态。
内容平台的目标通常是最大化用户在线时长,而情绪化内容往往更能实现这一目标。算法当然可以被设计为支持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负面情绪的吸引力更大。
我不喜欢这类内容,不喜欢为了迎合人类的动物本能弱点而制造的东西。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和本能作斗争。我们总不能越活越回去了吧。
但是推荐系统也不能不用。个人的见识有限,始终需要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帮助自己持续构建价值观和观念体系。传统上这一职能通过社群、家庭、教育系统来承担,它们其实都是推荐系统。但现在互联网公司的推荐系统正在抢夺这一职能,每个人在推送轰炸下,去伪存真、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正变得越来越难。
当然当然,我们都知道,主动搜索和多元化信息来源可能是更健康的补充。但是它的重点在于“主动”,也就是有意识地察觉自己的不足,并且有意识地采取行动。而这种行为,恰恰需要判断能力。
于是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我们需要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才知道应该如何获取和获取哪些信息;而良好的判断能力,又需要通过长期摄入质量较高的信息来构建——要想跑得快,就得吃得好;若要吃得好,就得跑得快。
还不仅如此。即便通过教育获得了一定的选择判断能力,人们也很容易因本能的驱使而滑落。读书不难,但与刷短视频相比,读书就太难;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也不难,然而和玩手机游戏相比,创造就太难了。
压力越大,人越容易滑落;随着精力和注意力的持续耗竭,人们更容易偏好快速获得多巴胺。压力正逐渐向更年轻的群体蔓延;职场压力自不必说,大学生疯狂卷绩点,中小学生拼命刷题。似乎每一年都是人生的关键节点,错过一天就是犯罪。
在压力下,我们的注意力会变得狭窄,会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更看重眼前收获而非长远影响。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需要时间、精力、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而这些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人们就像巨大蜂巢里的工蜂,或是大机器上的小齿轮,只能拼命运转。
我们在具体事务(其中相当多都是狗屁工作)上花费的时间越多,能做那些看似无用之事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我们简化自己的评价指标,让生活支撑变得愈发单薄,只剩了房子面积、存款数量这些客观数字。人沦为了工具,又被更新的工具取代。
没有人想过这样的生活,但身处这个复杂系统中,人人身不由己。
本文由 Claude 和 Github Copilot 协助完成。未标明出处的配图由 FLUX-dev 生成。
本周的成果
- 完成工作任务
- 稍微有了点运动
- 睡眠不错
本周的改变
- 能更沉下心来看书了
- 建立新作息
- 日常流程较为确定
做得还不错
- 作息挺好
- 情绪挺好
- 稍微有点运动
做得不太好
- 运动不大够
- 精力不足
- 花了太多时间闲逛
下周的目标
- 保持作息
- 多运动
- 更多阅读纸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