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量化自我,增加决策反思 2025 Week 12 回顾
Contents
认识你自己。 (Know thyself.) -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箴言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曾风靡一时。这个概念由《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和科技记者加里·沃尔夫(Gary Wolf)共同建立,承诺通过各类设备和软件追踪、记录、分析生活的方方面面。定义指标、观察状况、记录数据、积累分析,并加以改进——这是对自我的改进实验。
我也曾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曾记录和观察了大量数据,直到整个体系变得过于复杂。任何理念走到极致都可能异化,甚至最初的问题都变得模糊起来:知道了昨晚深度睡眠时间是 2 小时 30 分钟,就意味着我今天精力充沛吗?用 6 小时读了一本书,然后呢?数据呈现出了“是什么”,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更无法指引“该如何”。
现在,我只保留对我而言真正重要的核心指标:身体层面,关注运动健康与体重;睡眠层面,更注重主观感受到的精力状况而非单一数据;时间开销上,用 Timing (它能同步电脑和手机各种 App 使用时长,但离线活动依然要手动补充)大致了解时间流向,但这更多是为后续的分析提供背景。
因为我逐渐意识到,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更重要。我的决策方式、导致的结果,以及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些更值得记录与分析。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1999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经典文章《管理自我》(Managing Oneself),被誉为重印次数最多的管理文献。这篇文章值得全文背诵,但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德鲁克在那篇文章中说:“每当你做出重要决策或采取关键行动时,写下你预期的结果。9 到 12 个月后,用实际结果与当初的预期进行比较。”
Whenever you make a key decision or take a key action, write down what you expect will happen. Nine or 12 months later, compare the actual results with your expectations.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威力巨大。它迫使我们打破幻想和固有偏见,诚实地面对现实,而不是活在想象的肥皂泡中。像瑞·达利欧(Ray Dalio)在《原则》中的第一条原则所说:“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这种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鞭策自己弥补短板,而是为了清晰认识并聚焦在自己的长处上;而这种循环记录、分析和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领域的 PDCA(Plan-Do-Check-Act)循环有些相似之处。它关注的不是“我记录了多少”,而是从经验反思中的能力提升。
毕竟,反思是将经验转化为洞察力的关键。正如约翰·杜威(John Dewey)所说:“我们不是从经验中学习,而是从反思经验中学习。”
德鲁克的回馈分析周期比较长,是因为他需要做重大战略决策。我把关键理念——“记录预期→对比结果→分析原因→提炼观念”——融入到每日记录中,将它视为一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
具体来说,每天早上,我会花一点时间,挑一件昨天发生的事情来问自己:
- 当时的目标/预期是什么?
- 实际发生了什么?
- 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是否受到了某种认知偏见的影响(比如确认偏误、沉没成本谬误)?运用了哪些思维框架?是否有某种认知定式在起作用?
- 从中我学到了什么?
- 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我可以如何改进?
举个简单例子:昨天下午决定完成一份报告,而不是去处理一项紧急事项,预期是能在晚饭前高质量完成报告;但结果是报告只完成了一半,还耽误了紧急事项的的时限,同时还焦虑。反思时发现,我低估了报告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规划谬误),同时因为过于关注报告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紧急事项的“紧急性”。这可能和我一旦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就不想被打扰的行为习惯有关。学到的是将应该将任务拆分得更细,更准确地评估任务复杂性,以及更灵活地调整优先级。下次,我会先快速处理紧急事项(哪怕它不重要),再为重要任务留出不受打扰的时间。
毕竟,先哲苏格拉底(Socrates)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另一位先哲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还有一位先哲孔子曾夸奖他的学生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撒到别的地方或别人身上去,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遍,多厉害啊。
这些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得到。这其实就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练习——即“关于思考的思考”。元认知能力不易觉察,却深刻影响我们的学习、决策和生活的所有方面,从决策、情绪到问题解决和社交沟通,背后都是元认知能力在起作用。提升元认知能力没有捷径,唯有通过持续的、结构化的追问和反思。
按照《掌控习惯》的提示,我每天只反思一个决策或事件,不苛责自己,关注一点点进步。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逐渐培养出持续地、有意识地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专注。我希望能够逐渐摆脱机械的、被预设程序驱动的生活模式,将重要决定和关键时刻都尽可能地经过“预期-行动-反思”的审视。我希望我的生活能越来越多地源于主动选择,而非环境或习惯的被动塑造。
毕竟, “生活只能向后理解,但必须向前生活。”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打造一个稳定器,从噪音中筛选出信号,从忙乱中找回焦点,以一种更清醒、更自主的方式,去生活,去创造。
本文由 Gemini 2.5 协助完成。未标明出处的配图由 FLUX-dev 生成。
本周的成果
- 工作还可以
- 情绪还行
- 娱乐不少
本周的改变
- 更多使用纸和笔工作
- 更少使用电子设备
- 尝试改变一下睡眠节奏
做得还不错
- 身体状况不错
- 自己做饭
- 尝试了一些新菜谱
做得不太好
- 运动量不够
- 有点拖延
- 效率有待提升
下周的目标
- 运动和饮食健康
- 睡眠状况改善
- 更多手写记录